为什么现在什么事都不能让我开心了? 10个回答
七年级时我一直很开朗、活泼,但从八年级就开始转变,上学期我有几天突然失眠了,虽然后面不再会了,但我还是一直焦虑还会不会睡不着,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始终放不下这件事。其次是我现在非常的厌学,一说来学校就烦,我看到以前我是那么坚强,反而现在总是哭着说要回家,觉得度日如年,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就是心情,现在什么事都不能让我开心,即使考得好也不能让我开心,我感觉一切都变了,我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感觉学校让我很压抑和烦恼,我心里想学却做不出行动。这些事情我自己都懂,但就是会想的多,即使有人开导我我也会想不开,我也找不到我的心结。
匿名网友
2023-02-10 17:32:44
你好,能感觉到你现在很难受,想自己走出情绪的困境却又做不到,别人的劝说也帮不到自己,所以又困惑又痛苦。
在问题描述中,你提到了两点很重要的信息:一是“八年级开始转变”,二是“始终放不下这件事”,那么你情绪的变化是从“这件事”开始的吗?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一直放不下呢?想来它对你一定影响很大,压在你心里很沉重。
你还提到“一说来学校就烦”,学校里既有环境的影响,比如教室的温度光线、座位的安排、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也有人的影响,比如和同学的关系,喜欢或厌恶某些老师;也有学习本身的影响,比如考试成绩、排名、是否偏科等等,那么到底是哪个部分会让你感觉烦呢?在这么多的影响中,你想到哪个会尤其感觉到更强烈的烦呢?或许那个就是你真正的心结所在了。
要知道,我们的情绪是会泛化的,当我们心里装着一个大石头,放不下又扔不掉,我们就是会吃不下也睡不着,原本开心的事也不觉得开心,外面阳光明媚我们也依然感觉阴冷孤寂,什么时候大石头扔掉了,心结解开了,阳光会重新洒进我们心里。也就是说,遇到糟糕的事情大家都会有以上这些相似的感受,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所以你并不是不坚强,会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你不需要责怪自己,也不需要逼迫自己忍耐,相反,你需要找到能理解你的人,并从他们那里获得支持。
你会来提问求助,说明你的内心是有力量的,你也有能力寻找方法帮助自己。如果有可能,把你的痛苦感受告诉你的家人,他们即便不理解也没关系,只要他们愿意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就行,如果有条件,建议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自己,咨询师会陪伴你一起梳理自己的内心,找到打开心结的钥匙。
答:题主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默默,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标志着你长大了,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小朋友了。你开始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关系到自身的事,学习啊,性格啊,爱好啊,人生的意义啊,这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越早思考这些事情,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越意义重大。总比浑浑噩噩到了3-40岁,才开始想,开始焦虑,来得好得多。
但是过犹不及,想得太多也会有负担,因为如果我们光顾着想了,就会在想法中制造很多的焦虑恐惧,这些可能是脱离现实情境的。而忘记行动,只有行动才可以帮助我们验证我们思考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在每天专门划出一个时段,比如每天晚上,给自己20分钟时间,这段时间只能用来想,比如你可以思考学习的意义。如果学习对你来说没有意义的话,那什么对你才是有意义的,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它?或者你可能发现学习(当然它包含的范围并不止于学校的课程)对你还是很重要的,只是现在的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你厌烦。等等。
你可以把你思考的内容稍作整理。然后该干嘛干嘛,专心做事或者睡觉。
等到自己把思路稍微理清楚一点,如果有需要,或许你可以找你爸爸妈妈谈一谈,如果跟爸爸妈妈谈不拢,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找个咨询师聊一聊,从专业人士和第三者的角度帮你梳理一下。当然,也可能你自己想通了,或者有些事情就是没法立刻想通,它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随着你慢慢长大你就自然找到答案了。
尝试1个星期,看看这个方法对你有没有帮助。
期待得到你的反馈。祝好!
题主好!
看了你的问题描述,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七八年级的经历,结合自己当时的一些感受和做法,帮你做一些分析和建议:
[认识人格发展阶段]
题主所处的七、八年级,正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第五阶段即青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它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我同一性简单理解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造就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角色。
[消极的自我同一性]
如果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消极同一性发展。
这是因为在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中,如果肆意任为、回避矛盾、拖延决定,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就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很自然产生如题主所说的“厌学行为”和“消极情绪”。
[从自我觉察中探索]
建议题主从“很开朗、活泼”“一直焦虑”“一说来学校就烦”“我对学习也没有兴趣”等这些清晰的觉察开始,认识自已、觉察自己、探索自己、接纳自己。
在探索自我过程中,不断让“真实的自我”浮现和培养,不断地发展自我分析和分化能力,不断地觉察出对家庭、社会和环境可能的诸多怨恨,
只有认识到这些怨恨,才能分化出其破坏性,逐渐走出恶性循环。
[从积极行动中改变]
题主介绍的“焦虑还会不会睡不着”“感觉学校让我很压抑和烦恼”等情况。
大脑不断思考一件事时,很容易夸大事情的负面后果甚至形成灾难化的预料,使自己陷入更加严重的焦虑情绪当中。
建议题主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就有机会使焦虑的事情慢慢有所好转和改变,
即使没有马上解决,至少也可在行动中收集更多与决策有关的信息或资源,从而降低事情本身的不确定性。
以上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脆弱和难过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人生体验,出现了不喜欢的负面情绪时,我们总是渴望快速摆脱它。糟糕的结果是却因太着急而用错了劲,导致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困局中去。
为何明明很努力改变了却总是不见效果呢,因为我们误解了情绪,情绪是对客观事件的一种认知体验。消除它依赖的不是防御、更不是压制,就像我们认识汉字一样,情绪也有它的意义,只有读懂了它,才能运用得当
作为初中生,我们人生阅历相对较浅,对心理学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很多理论可能并未接触到,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呀。比如同样的考试成绩,为何张三很开心,李四就很难过呢;为何你7年级时就那么开心,之后就不快乐了呢?同样的事件、同样的个人,带来的情绪体验为何差别这么大呢?
情绪不仅和事件、个人有关系,更重要的因素来自于你对它的评价,所以试着去体会生活的点滴小事,让自己的注意力、价值感慢慢回归,从过去执着的迷恋中走出来。多接纳、认可、包容自己,敢于让父母或者朋友去请教。(情绪ABC理论、终生成长(书籍))等文化课外的文史哲类知识,体育劳动都可以多参与去体会
加油,年轻的小朋友
求助问答